关实之(1897.3—1990.1),无机化学家和教育家。
图1:关实之教授
1897年3月21日生于北京。1912年考入北京公立第二中学。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学习,1918年7月毕业,留在北京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任教师。1919年赴日本留学,1920年考入日本广岛高等师范学校。1925年考入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系,1928年毕业后在该校研究院做助研工作。1933年2月任上海暨南大学化学系教授。1934年2月任大同大学化学系教授,1937年,领导创建了大同大学化工系并任系主任,曾任大同大学工学院院长、大同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49年2月—1949年7月兼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教授。1950年夏,关实之响应国家支援东北建设的号召,毅然放弃了在上海的舒适生活,与夫人陶慰孙一起来到位于沈阳的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前身)任教,主讲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他编写的物理化学讲义曾是当时东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教材之一。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关实之服从国家的分配,又从沈阳来到长春,投身到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化学系的开创工作中来,与蔡镏生教授、唐敖庆教授、陶慰孙教授等一同创建了东北人民大学化学系。
一、远渡重洋求学 致力中国高教
1897年3月21日,关实之出生在北京东城区的一个贫寒的职员家庭。当时中国正处在晚清末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列强瓜分中国的动乱年代。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不断加剧,中国社会阶级矛盾日趋激烈,反对封建统治和列强压迫的斗争此起彼伏,严重打击了清王朝和西方列强的势力。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文化与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转变,一些有识之士和觉醒的民众不断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以图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图2:青年时代的关实之
在这种时局的影响下,关实之从孩提时代起,就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发奋读书、救国济民的种子。他少年勤奋,学习刻苦,8岁时在私塾里念了二年书,10岁时转入公立小学学习。他天资聪颖,酷爱读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喜爱。1912年,他考入北京公立第二中学,因家庭经济拮据,学费无着落,不得不放弃学业,于第二年夏,又考入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在那里,他结识了舒庆春(老舍)并成为挚友。1918年7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在北京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任教师。
图3:1952年夏,关实之(右4)、老舍(左4)与友人在故宫筒子河前合影
1919年7月,当时的教育部招考留日学生,他怀着科学救国的愿望报名应试,并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取得了公费留学的资格。经过短期的日语补习,他于1920年4月考入日本广岛高等师范学校理化科学系,在那里开始接触到一些较为高深的物理和化学课程,引起了他浓厚的学习兴趣。毕业后,为进一步深造,他在1925年4月又考入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系,开始主攻化学。1928年3月,关实之在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由于成绩出色,留在该校研究院做了一段时间助研工作。留学期间,他与京都帝国大学首届5名博士生中唯一的中国女博士陶慰孙相识,两人一见钟情,结为伉俪。
图4:1932年2月,关实之(左)、陶慰孙(右)夫妇合影
1931年8月,关实之学成回国。经朋友介绍到上海中华工业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一年后因工作不适而辞职。经过一段过渡性的工作后,1933年2月到上海暨南大学化学系任教,他教学效果优异,颇受学生们的欢迎。1934年2月任大同大学化学系教授,1937年,他领导创建了大同大学化工系,并担任化工系主任、工学院院长和大同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关实之在学校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又兼任管理工作职务,执教期间对大同大学的教学、科研、管理及实验室建设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大同大学化工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5:关实之(左4)参加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
关实之在上海工作期间,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痛恨日寇的侵略行径,积极支持学生的抗日救国行动,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曾冒险营救过共产党的学生地下党员。1949年5月,上海解放了,多年来处于水深火热的上海人民获得了新生。关实之很荣幸地出席了华东区教育部在上海召开的高等学校代表大会,不久后又以华东地区教育界代表的身份,出席全国高等教育代表大会,并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接见。他从此暗下决心要全心致力于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为大力发展工业,国家开始着手在东北地区建设工业基地,决定从全国各地抽调专家学者来东北参加工业建设,兴办高等教育。1950年夏,关实之积极响应国家支援东北建设的号召,毅然放弃了在上海的舒适生活,与夫人陶慰孙教授一起来到偏远的关外,开始了人生新的征程。他们首先来到位于沈阳的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前身)任教。在那里,关实之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主讲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课程。他深厚的专业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很快就为东北工学院的化学基础课教学打开了新局面,尤其在物理化学的教学方面,更是首屈一指。他编写的物理化学讲义成为当时东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教材之一。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关实之再次服从国家的安排,又从沈阳来到长春,投身到东北人民大学化学系的开创工作中来,与蔡镏生教授、唐敖庆教授、陶慰孙教授一起,带领来自北京、广州等地的中青年教师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金陵大学、东北工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一同创建了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化学系。
二、白手起家创业 开创吉大化学
关实之夫妇来到长春后,就直接加入到东北人民大学化学系的创建工作中来。他们在系主任、来自燕京大学的蔡镏生教授的带领下,与来自北京大学的唐敖庆教授和其他高校来的几位副教授、讲师、新分配来的十余位大学毕业生一起,开始了化学系的艰苦创业工作。
图6:建系初期,化学系全体教职人员合影
由于化学系是新成立的理科教学单位,开创工作千头万绪,很多事情都要从零开始。关实之到东北人民大学工作时已是暑期,而当年化学系的招生工作已经开始,首届学生将于秋季入学报到。当时,距离开学大约只有两三个月的时间,他们要在新生入学前做好开课准备。然而,此时的化学系从实验室到实验设备,从上课教材到课程教案什么都没有。特别是关实之当时负责着无机化学的教学及实验室建设工作,这可是新生入学后首先要上的课程和要做的实验。
虽然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满腔热忱的创业者们。关实之带领只有4名三年提前毕业的应届大学生组成的无机化学教研组,开始了白手起家的创业工作。
图7:建系初期,无机化学教研室全体教职人员合影(前排右1为关实之)
图8:关实之(右4)作为化学系师生代表送别苏联专家
建国之初,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开展“全面向苏联学习”。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一些旧有的教学体制被打破,新的教学模式将全面参照苏联的模式建立。关实之带领几位新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首先开始了无机化学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的设置及教材的编选工作。由于教学采用的都是苏联模式,所有参考资料也都是俄文。于是,在化学系的组织下,他们又进行了一个多月的俄文突击学习,一边学,一边做,一边探索。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对苏联综合性大学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以及教学用书等熟悉起来,并开始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图9:建系初期,学生用“墨水瓶做的酒精灯”和“木板条拼成的实验台”做实验
接下来是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可以用脑力来解决,但实验室建设总不能纸上谈兵,它需要实实在在的物质支撑才能完成。在关实之的带领下,几位年轻的助教说干就干。没有实验室,他们就将学校分配给化学系的灰楼后侧的地下室清理出来做实验室,并亲自动手设计,搭建实验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设施。没有实验台,他们因陋就简,用几条较平整的长木板拼起来搭成实验台;没有上下水管道,他们就在实验台的两端引进一根水管,装上一个水龙头代替上水,在水龙头下面放一只水桶代替下水;没有实验用的酒精灯等加热装置,他们就积极想办法,到处捡墨水瓶洗净后装上自制灯芯作为简易酒精灯;没有实验药品,他们又从东北师大借来一些学生做实验用的药品……就这样东挪西借,废物利用,在极其简陋且困难的条件下终于开出了学生的第一堂无机化学实验课。这间简易的实验室也是吉林大学化学系白手起家建设的第一个实验室。
图10:bat365官网登录入口院徽
现在,用木板条搭建实验台,用墨水瓶做酒精灯,用水桶做上下水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但这作为吉林大学化学学科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却深深铭刻在几代化学人的心上,并作为一种精神代代传承。现在提及此事,许多化学师生仍耳熟能详。bat365官网登录入口的院徽图标就是采用这些元素设计而成,凝结了以关实之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化学家勤俭办学、艰苦创业的精神。
图11:化学系首届毕业生毕业合影(左7为关实之)
三、设计实验大楼 改善办学条件
1952年10月,化学系第一届新生开始报到,共有105名学生,化学系的教学工作随之开展起来。一年后,当第二届学生入学,新的问题又来了,以化学系当时的办学条件,根本满足不了日益增加的学生培养需要。拓展教学空间和解决教学科研用房的问题迫在眉睫。
在学校的努力申请和争取下,国家批准东北人民大学建设一座标准的理科实验大楼,主要用于物理、化学等理科专业教学科研所需。
这在当时可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对于一群在地下室里工作了多年的老师们来说,不久后将搬到一座高大、宽敞、明亮的大楼里面工作学习将是一件多么渴求的事啊!然而当时,对于新成立的东北人民大学而言,建设一座大楼是何其难也!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国家经济基础极其薄弱。那时的学校建设,本身是没有什么经济来源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依靠国家财政支持。据说,为了盖这座实验大楼,学校通过有关部门把申请一直递到了国务院,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后才得以建设实施的。
1953年,受学校委托,关实之作为主要顾问参与实验大楼的框架设计工作。他提出“百年大计”的建设思想,根据化学实验楼的特点,提出了原则性和建设性的意见。他的建设思想得到了时任校长匡亚明的充分肯定,并在全校会议上再三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大学的教学楼就应该是‘百年大计’,要予以全力支持”。
关实之领命这样一项工作,可以说既光荣又艰巨。在学校基建部门的组织下,关实之等人根据化学实验的特点、教学科研的需求以及化学未来的发展构想等方面做了充分的思考,并在老师、学生中进行了走访调研,听取意见,精心构思,实地测量,伏案描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拿出了一份非常完备、详细和精准的设计方案。方案中包括化学系教学、科研、办公和会议等各类用房的数量和面积,特别是实验室的设计,诸如实验室中所用的煤气管道、氧气、上下水、排风、电线等管道和线路的走向与分布,实验台与通风柜的设计与位置,以及防火设施与安全疏散通道的规划等等。由于关实之曾长期在上海大同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担任系主任和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因而他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有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堪称专家。正因如此,他们的设计方案得到了基建部门的充分认可,在施工中被直接使用或参考使用。
图12:理化实验大楼
在关实之等人与学校基建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工程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推进。历经一年多的建设,1956年秋,一座当时在全国综合性大学中建筑面积最大的化学教学科研楼拔地而起(现吉林大学前卫北区理化楼,其中东部的化学实验室部分1.33万平方米。当年建成的是大楼的主体部分,包括中间的大厅、阶梯教室、图书室和东部的化学系用房,西部的物理系用房于1960年落成)。该楼总体框架为六层,中间部分为九层,东部有二百余间实验室。理化实验大楼的落成是化学系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东北人民大学建设中的一件大事,为理化学科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支撑,在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关实之在晚年时曾不止一次地谈到:“我学术上不如慰孙(陶慰孙),但为吉林大学就是做了一件事,盖了化学楼”。那时他已年逾90高龄,谈及此事仍津津乐道、如数家珍,甚至在说出化学楼走廊的宽度、楼层的高度、建筑面积等数据时,竟能准确到小数点后的位数。直到现在来看,历经六十多年的风雨,这座大楼的使用设计以及建筑质量还是相当好的。可以说,这座大楼凝结着关实之教授的智慧和心血,是关实之教授的一座无字丰碑。
四、潜心传道授业 培育桃李栋梁
作为化学教育家,关实之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功绩也是非常卓著的。我们熟知的一些国内著名化学家,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高小霞、沈天慧、倪嘉缵、徐如人等人,都曾受教于关实之教授。
图13:关实之(中)教授与徐如人(右)、庞文琴(左)合影
关实之具有高尚的师德并且知人善用、因材施教、精心培育、甘为人梯,想方设法地让自己的学生和助手在业务上超越自己,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在建系初期,他在人才培养方面,以少有的远见卓识,创造一切条件让青年教师到校外进修,使这些人迅速成长为能挑重担的骨干力量,有力地促进了化学系的师资队伍建设。现仍在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如人教授,已故的前无机合成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庞文琴教授,前无机教研室主任曹锡章教授,前环境科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杜尧国教授,前半导体化学教研室副主任王式正教授等,都是经他亲手指导和辛勤培养成长起来的。
如今,吉林大学无机化学学科早已跻身国家重点学科先进行列,并建成了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这个学科学习和工作过的人们,在为学科的不断进步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和地位感到欣慰和骄傲的同时,也会常常想到关实之教授。因为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当年对青年教师和学生的辛勤培养是息息相关的,也是一脉相承的。
图14:关实之(中)在指导青年教师
对此,作为关实之教授的学生和接班人,徐如人院士体会得尤其深刻。在他的印象中,关老师不仅是他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启蒙老师,更重要的是,他是人才成长的全程设计师。他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和任用,一向高瞻远瞩、远见卓识。在当时他就特别重视“教学必须与科学研究同时抓”的培养方针,要求徐如人等人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必须开始从事研究工作。这在当时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对无机化学教研室而言,一方面教学任务重,另一方面由于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设备落后,是系内唯一缓建专门化且没有承担大学生毕业论文任务的专业。在这种情况下,为加强此方面工作,关实之煞费苦心地从分析化学专门化借来三名毕业生,要求徐如人等几位年轻助教一起协助他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借此机会,关实之开始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全面的科学研究训练,包括对科学研究的认识、研究方法的摸索、基本科研实践能力的锻炼,诸如查阅文献、设计研究方案与实验方法、以及规范实验要求等。
在关实之的严格要求与认真指导下,徐如人不仅出色地协助他完成了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而且在实验中摸索和总结了一些研究思路和实验方法,完成并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镍铬合金中锰的快速测定》,为他在科研的道路上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图15:关实之教授作报告
关实之不仅是徐如人等人从事科教事业的启蒙老师,而且他豁达、宽容、真诚、敬业、爱国、一心为公的品格始终是晚辈后学们的楷模,并为他们在以后的成长与发展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与激励作用。关实之作为化学系的创建元老,他的办学思想与人才培养理念代表着那个时期教育家的共识,他们具有强烈的国家社会责任感。那个时期太需要他们多培养人才、快培养人才、培养好人才,以服务国家发展建设所需。为此,他们是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的一代,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直至蜡炬成灰、春蚕丝尽。为晚辈后学树立了高尚的师表形象,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生一世的。
五、鞠躬尽瘁向党 大爱惠泽后人
作为化学界的一代先师,关实之的高尚师德是有口皆碑的。他白手起家,带领系里的年轻教师,经过三十余年奋斗,建立了首批成为国家重点学科的无机化学学科。作为化学系的第二届系主任,对化学系的创建与全面发展特别是化学实验楼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不仅在教学和科研领域通过言传身教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化学业务精专的教学和科研人才,而且还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心备至,爱生如子,为他们排忧解难,充分地体现了师长的爱心和风范。
图16:1990年1月,《中国青年报》报道了关实之捐款事迹
1982年12月,陶慰孙教授去世。按照陶慰孙教授的遗愿,关实之于1983年将夫妇二人一生的积蓄2.4万元无私地捐献给学校。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一个普通大学老师的月工资不过百元,2.4万元称得上是一笔巨资。经学校研究决定,在化学系设立“关实之、陶慰孙奖学基金”,用于奖励品行兼优的学子,以彰显关、陶二位教授为教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关实之的善举在当时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中国青年报》以“关实之将全部积蓄捐献给教育事业”为题报道了此事。至今,一些曾受惠于关实之教授和“关陶”奖学金的吉林大学化学系学子们仍然怀念关实之教授和陶慰孙教授。
图17:吉林大学化学系为关实之授“功高振铎”牌匾
关实之以他诲人不倦、助人为乐的光辉形象,为后来者树立了做人的楷模,为吉林大学留下了一笔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图18:晚年时期的关实之
关实之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对党的感情非常深厚,一生执着追求。关实之在旧中国度过了半个世纪的坎坷人生,深知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解放后,他坚定不移地跟着党走,虽几经磨难,但是对党的信仰始终不渝。他在1985年10月29日给化学系党总支书记写信,字里行间都渗透出他对党的感情和强烈的追求。他说:“我已年老,仍自认为是党的儿子。我是来自旧社会的不肖之子,在校工作多年来,我私心常想入党,但由于我是旧知识分子难以启齿。当年蔡老师(指蔡镏生)入党时,我心中动摇过一次,然而终于不敢开口,现在我感于学校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我终于大胆地申请入党,如不合格请示下,就死了这条心,请谅解我的大胆”。关实之的话语情真意切,令人感动。党组织根据他的申请,于1986年1月11日正式讨论了他的入党问题,实现了关实之多年的夙愿,使这位为人民教育事业奉献一生心血的老知识分子,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政治归宿。
图19:1990年1月,遵照关实之、陶慰孙遗愿,将骨灰撒入吉林市松花江
1990年1月3日,关实之在长春病逝。在弥留的日子里,他多次表示,生命完结的时候,请组织将党旗覆盖在他的骨灰盒上,并将他的骨灰与夫人陶慰孙的骨灰一同撒入东北松花江,以纪念吉林父老三十多年来的抚育之德,并立下遗嘱,“丧事一切从简,不开追悼会”。遵照他的遗嘱,1990年1月10日,学校及化学系有关人员及关实之家属将二老的骨灰撒入松花江。这位走完了93年人生历程的老人,在白山松水镶嵌的吉林大地,最终找到了生命的归宿。